11月25日,中国政治经济学创新论坛在厦大经济楼成功举办。该论坛是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经济学系建系百年大会重要活动之一,含开幕、闭幕主题演讲和分论坛环节,10位来自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带来主题演讲,22篇研究成果在分论坛中被报告分享和研讨。
论坛开幕演讲、闭幕演讲分别由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周颖刚教授、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经济学系许梦涵副教授主持。
以改革开放精神推进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曹文炼(莫干山研究院理事长兼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曹文炼院长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突破与创新,一是20世纪80年代围绕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过渡,其中莫干山会议提出了双轨过渡在价格改革中的运用并延伸到中国体制改革,巴山轮会议是为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到现在正在经历政治经济学的突破与创新。最后,曹文炼院长强调要以改革开放的精神推动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并提出两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什么是中国特色现代化?什么是中国特色经济学?他呼吁这些问题应引发学界深入思考与讨论。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与路径
李政(辽宁大学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院长、教授)
李政教授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新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和新质生产要素的组合。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基本要求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高效能,基本特征是数智化、网络化、绿色化,基本目标是实现创新性、融合性、可持续性。基于理论、历史与现实三大逻辑,新质生产力是以数据和算力为新要素与新标志的现代化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需求。新质生产力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揭示了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结构
孟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教授)
孟捷教授从中国政治经济学教材入手,介绍了中国政治经济学叙述方法在学术界的三派观点,强调《资本论》与《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三方面的区别,并由此说明了按板块型叙述结构,以制度、运行、发展、开放诸篇为叙述结构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孟捷教授介绍了基本经济制度纵向与横向的结合,包含马克思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制与分配制,也包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最后,孟捷教授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学教材作了比较,说明国外教材与中国政治经济学主流教材的共性,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特殊性,又有一般性。
利用多级雁行格局培育产业头雁带动力
欧阳峣(上海大学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特聘教授、大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欧阳峣教授从世界体系和产业形态理论的发展入手,探讨了全球产业领头雁指数测度及分析,点明了增强中国产业头雁带动力的路径。基于全球产业的领头雁指数测度,欧阳峣教授的研究发现,全球的制造业比较优势在中、德、美、日,中国经济规模与产业多样化优势明显;新兴大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在逐渐扩展,半边缘国家正在向制造业中心过渡;新兴大国的制造业在高技术行业缺乏国际前沿技术,虽然规模庞大但附加值较低。最后,欧阳峣教授点明了增强中国产业头雁需要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让国有企业牵头突破重点产业技术、培育国际区域产业圈层并重塑新经济雁行格局的重要意义。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中国化的前提
叶航(浙江财经大学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教授)
叶航教授讲解了劳动价值学说的科学性与历史性、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与预见性、危机学说的科学性与现代性等三个马克思主义学说。首先,叶航教授阐释了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的不同,劳动价值学说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源与企业从“非稀缺性”到“稀缺性”、从“竞争”到“垄断”,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混合形态和“价值转型”,反映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接着,叶航教授指出马克思预见了资本家通过金融创新与衍生工具将风险与不确定性转移给社会与大众的特征事实,并以此反驳奈特的“风险补偿论”,揭露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
“一带一路”共同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马莉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马莉莉教授提出世界经济格局的分析框架,指出美国通过引领垄断生产方式逐步奠定世界经济格局的主导地位;中国入世驱动起模块网络化新生产方式,已快速重构国际分工格局。通过驱动新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对外联系机制及内外治理创新,中国步入现代化新征程;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呈现分化发展态势。她指出,“一带一路”的目标是,基于新生产方式,未来在自我驱动型升级和对外合作中重构新再生产循环的话语权和控制权,继而重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通过“一带一路”共同发展驱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现实制约与路径选择
吕景春(天津师范大学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院长、教授)
吕景春教授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出发,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导向之一,强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基本内容,并从空间逻辑、制度逻辑和人文逻辑三点展开内在逻辑分析,提出分区域环境修复实践,生态责任政府导向制,扩展自然生态开放性、普惠性等观点。吕景春强调能否把握数字技术时代浪潮,助力技术创新生态转向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十分关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加快绿色革命,构建以清洁、低碳与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体系。
稳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乔晓楠(南开大学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教授)
乔晓楠教授运用数理政治经济学方法,对当下中国稳就业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发现:第一,由于中国经济从“利润主导型”转变为“工资主导型”,因此提升工资并促进劳动报酬占比提高将有助于提高产能利用水平,并增加就业总量;第二,由于消费需求带动产出增加导致的就业吸纳能力较之于积累投资更强,因此向劳动倾斜分配也有利于增加就业总量;第三,考虑消费升级因素,农产品及食品类的消费占比将逐渐下降,而服务类消费占比会逐渐上升,因此完成上述消费升级过程之后,提高劳动报酬扩大消费所导致的就业增加效应会更为明显。此外,农林牧渔业的生产技术变化也会对上述结论产生影响。
马克思市民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基于政治经济学研究
沈越(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沈越教授从马克思思想本质出发,对广义市民和狭义市民在翻译文本中的错误问题分别予以阐述,尤其是对马克思为解剖市民社会而生的市民理论的误读,认为市民和资产阶级两个词在马克思理论中有必要进行区分,马克思体系的科学性在于既包含市民社会的劳动价值论的一般性又包含资本主义的特殊性。沈越教授最后论述了苏俄误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改革的原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三维建构
张兴祥(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经济学系系主任、教授)
张兴祥教授从系统论视角出发,指出习近平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具有三维建构特征,以理念层、制度层和操作层为“三大支柱”。理念层、制度层和操作层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系统、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其中,理念层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奠定了主基调、主旋律,是制度层和操作层的坚实基石;制度层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了新模式、新路径,是理念层和操作层的根本保障;操作层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确立了落脚点、着力点,是理念层和制度层的具体实践。张兴祥教授指出,三维建构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对外开放领域的集成创新。
除主题演讲,论坛还包含4场平行分论坛,议题包含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研究、数字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等。
期刊建设会议·圆桌会议
11月25日下午,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经济学系建系百年大会重要活动——“期刊建设会议·圆桌会议”在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经济楼N501举行。来自国内14家优秀学术期刊的代表围绕“学术期刊如何打造学术共同体”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副主任陈双燕编审主持会议。
陈双燕首先发言。他认为,学术期刊对于学术共同体起到核心支持的作用,而建立学术共同体应该从读者、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等多方面来考虑。
《学习与探索》主编房宏琳编审指出,学术期刊是学术共同体的一个媒介,学术期刊需要做到不忘初心,支持优秀学术人才的成长。《学习与探索》在打造学术共同体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包括给青年学者提供很好的平台,连续多年举办了面向青年学者的研讨会,增强青年学者的参与度。她希望以学术活动吸引、鼓励青年学者积极探索创新,构建有利于繁荣学术、有利于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共同体。
《世界社会科学》副主编张静介绍了《世界社会科学》的办刊历史。她认为学术刊物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坚持理论自信,学术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搭建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打造学术共同体方面的作用。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编辑部主任兰鹏表示,打造学术共同体需从五个方面出发:一是联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扩大学术共同体影响力;二是积极主动引领学术创新,就一些新兴学科等共同讨论;三是探索资源共享与聚合,共享学术动态;四是建设学术期刊自己的共同体,探讨交流共同关心的问题;五是推动人才队伍建设,采取“编研结合”的模式,吸引青年学者参与办刊。
《经济学动态》编辑部李仁贵编审结合自己多年的办刊经验指出,刊物之间原本应该有各自的分工定位与办刊理念,然而受期刊评价体系等学术生态的影响,刊物之间越来越出现风格上的趋同现象。在这种学术生态环境下如何办出各自刊物的特色,是办刊人面临的一大现实挑战。
《财贸经济》编辑部副主任张昊指出,打造学术共同体是期刊非常重要的职责。首先,打造学术共同体需要更多地搭建交流平台,促进面对面交流,增加青年论坛的举办。其次,定期邀请有影响力的学者提供研究指引。再次,他建议期刊外审修改不超过两轮,增进论文发表后的交流。
《南开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王乃合编审分享了《南开经济研究》在打造学术共同体上已经采取的措施。第一,双月刊变成单月刊,减少学者之间的“内卷”;第二,初审由院里的教授担任,期刊编辑由专业老师担任。除此之外,他认为建立学术共同体需要加强期刊之间的交流,加强外审专家队伍的建设,为青年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学海》编辑部经济编辑于文领认为回归学术共同体需要编辑工作者共同努力。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文章的选题和内容要尽可能的体现中国特色,应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另外,呼吁期刊同仁加大青年作者的发文量,加强作者与学术编辑沟通,责任编辑在作者前期选题、构思、谋篇布局时就可以交流互鉴,进而实现共赢。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经济编辑王玲强介绍了《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在打造学术共同体方面的尝试,包括以栏目为媒介组织学术交流会,围绕栏目不定时组织青年交流,形成了“四步三方”的模式,畅通青年学者与期刊之间的交流。
《人文杂志》副主编韩海燕研究员分享了《人文杂志》的办刊经验,《人文杂志》改变了以学科划分的方式,变成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专栏与专题。并且,《人文杂志》坚守人文特色,重点打造文史哲三个板块,结合地域特色,为地方学者打造平台,加强对青年学者的支持。
《东南学术》副总编辑郑珊珊副编审以知网采编系统开始收费为例,表明学术期刊共同体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不同期刊在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规范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多差异。建立学术期刊共同体,有助于形成合力,改变当前学术期刊总体上“小、散、弱”的局面。做大做强我国学术期刊,不仅需要学术期刊的努力,还需要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社会科学战线》经济编辑室主任刘雅君副研究员表示,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应该加大学者参与办刊的力度。期刊要主动作为,苦练内功,增强与科研人员的交流。同时,期刊要加强与学者的交流,打造学术共同体。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编辑部黄爱东副编审介绍了该刊的办刊历史,当今的特色栏目,突出刊登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类的文章,以及对厦门各行各业推进厦门建设的实践探索进行理论总结的文章。最后,她指出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十分有意义。
《中国经济问题》执行主编张兴祥认为,办刊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刊界同行之间的协作。在“内卷”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学术期刊与作者、审稿专家、读者的面对面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他以工会组织的形成为例,呼吁建立期刊共同体,打造学术联盟,从作者群体开始,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担当好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角色。
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 何永芳)